自己寫中秋節的詩歌如下:
是誰把情感的大門打開,是誰把妳的家園照亮,是誰放歌柔情蜜意的情懷;
八月十五的夜晚啊,妳那皎潔的圓月,傳載著萬千的思念,中秋的月亮啊;
妳在壹次才華橫溢,接受著千萬的仰望,李白舉杯相約,讓月亮在詩中沈醉;
想家的時候,月亮不斷給妳提示,清風滌蕩在心間;
壹個瘦了的秋,壹個想家的人,壹輪柔情的月,在門外守候,壹盒月餅饑餓的稱量著,千裏之外的思念;
想家的時候,枝頭閃現出母親溫柔的笑臉,思念的腳步緊逼家門;
壹杯盛滿了祝福的酒,壹雙飽滿深情的雙眼,壹輪千年詠唱的圓月,在千裏之外仰望,壹曲情思綿綿的歌直撞喉嚨。
拓展補充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據說此夜月亮最大最圓最亮。從古至今人們都有中秋之夜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其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壹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
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壹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