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誹謗的詩句

關於誹謗的詩句

1.有關誹謗的成語

抱柱含謗:抱柱:比喻堅守信約。堅守信約卻遭到誹謗。

讒口嗷嗷:讒:講別人的壞話;嗷嗷:形容七嘴八舌地誹謗人。形容眾人以讒言詆毀人。

惡言不入於耳:不聽壞話。形容對於壞話、誹謗的話根本不予理睬。

惡意中傷:出自惡毒用心去誹謗誣陷傷害別人,中傷說壞話攻擊陷害別人。

非譽交爭:非:同“誹”;交:交替;爭:爭執。誹謗和贊譽交織在壹起,爭持不下。

非聖誣法:非:譏議;聖:聖人;誣:誹謗;法:法度。譏議聖人,誹謗法度。

蜚語惡言:蜚語:沒有根據的流言。形容誹謗的言辭。

分損謗議:分:分擔;損:損壞;謗:誹謗。同受別人的非難指責,分擔責任。

詬誶謠諑:詬:辱罵;誶:斥責;謠諑:造謠汙蔑。辱罵斥責,造謠誹謗。形容相互勾心鬥角,弄得烏煙瘴氣。

浸潤之譖:比喻暗中誹謗別人的壞話。

流言飛文:毫無根據的話。多指背後議論、誹謗,或挑拔離間的話。

流言飛語:毫無根據的話。指背後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同“流言蜚語”。

流言蜚語:毫無根據的話。指背後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

流言風語:猶言流言蜚語。毫無根據的話。指背後散布的誹謗性的壞話。

論黃數黑:數:數落,批評。背後亂加評論,肆意誹謗別人。

論壹增十:指誹謗或贊美他人,要誇大其辭,使人信服。

面諛背毀:指當面稱贊,背後誹謗。同“面譽背毀”。

面譽背非:指當面稱贊,背後誹謗。同“面譽背毀”。

群犬吠所怪:形容壹些壞人和不懂道理的人結夥誹謗好人。

三至之讒:讒:讒言,壞話。形容經反復傳播,影響惡劣的誹謗性言語。

事修傍興:修:整治;謗:誹謗;興:興起。事情壹進行整治,誹謗也就會興起。指革新者總會受保守者的誹謗。

數黑論白:背後亂加評論,肆意誹謗別人。同“數黑論黃”。

數黑論黃:數:數落,批評。背後亂加評論,肆意誹謗別人。

數黃道白:背後亂加評論,肆意誹謗別人。同“數黃道黑”。

投杼市虎: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比喻毫無根據的誹謗之言。

無父撾翁:撾:打;翁:指嶽父。妻子的父親已過逝,可是人卻說他打嶽父。比喻無故受人誹謗中傷。

營蠅斐錦:比喻讒人顛倒黑白,誹謗誣陷,入人於罪。

造謗生事:假造言語誹謗他人以生事端。

止謗莫如自修:止:阻止;謗:誹謗;修:修身。要阻止他人對自己的誹謗,最好的方法莫過於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

盅蠆之讒:盅、蠆:有毒的蟲子;讒:誹謗人的話。像毒蟲壹樣害人的讒言。比喻極為惡毒的毀謗人的話。

2.比喻自己本善待別人,別人卻詆毀自己的詩句

***君此夜需沈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

——出自《金縷曲·贈梁汾》。第壹時間想到這壹段。

是清代詞人納蘭容若之作。這首詞是贈給好友顧梁汾的,告訴顧梁汾自己和他所要達成的目標壹樣,就是壹定要把吳漢槎救回來。

是詞人成名作之壹。金縷曲·贈梁汾——納蘭性德德也狂生耳。

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此生意。

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盡英雄淚。

君不見,月如水。***君此夜需沈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

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

壹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裏。然諾重,君須記。

註 釋:(1)金縷曲:詞牌名。(2)梁汾:指納蘭性德的朋友顧貞觀。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與納蘭性德相識,從此交契,直至納蘭性德病歿。(3)德:作者自稱。

(4)淄塵:黑塵,喻汙垢。此處作動詞用,指混跡。

淄,通“緇”,黑色。(5)澆:澆酒祭祀。

(6)會:理解。[1] (7)不信道、竟逢知己:萬萬沒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知己。

(8)青眼:契重之眼光,此指青春年少。(9)尊:同“樽”。

(10)娥眉:亦作“蛾眉”,喻才能。(11)謠諑,造謠毀謗。

忌,語助詞,無實義。(12)悠悠,遙遠而不定貌。

(13)心期:以心相許,情投意合。(14)後身緣:來生情緣。

(15)然諾重:指守信譽,不食言。譯 文: 我原本也是個狂妄的小子,我在京城混跡於官場,這不過是因為出身於高貴門第和命運的偶然安排罷了。

我真心仰慕平原君的廣結賢士,希望能有趙國平原君那樣招賢納士的人來善待天下賢德才士,可是卻沒有誰會理解我的這片心意。萬萬沒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您這位知己。

今天,趁我們還不算老,擦去感傷的眼淚,縱酒高歌,把精神振作起來。 今天我們壹定要開懷暢飲,壹醉方休。

從古到今,才幹出眾、品行端正的人遭受謠言中傷,這都是常有的事,姑且由他去吧。人生歲月悠悠,難免遭受點挫折苦惱,這些都沒必要放在心上,思過之後冷笑壹聲放在壹邊就完事兒了。

若總是耿耿於懷,那麽從人生壹開始就錯了。今天我們壹朝以心相許,成為知己,他日即使經歷千萬劫難,我們的友情也要依然長存。

這後半生的緣分,恐怕要到來世也難以補足。這個諾言是很沈重的,您壹定要牢牢記在心裏。

3.誹謗的詩歌鑒賞

這是壹首有獨到之見,哲理很深的小詩。生活中極委瑣、細小的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美,都有著壹定的美學價值。達裏奧寫了不少有深意可挖的詩,不少詩句被人們當作警句引用。

“即使整塊鉆石被汙泥沾滿,它那高貴的身價也絲毫不減。”詩人從壹滴泥落在鉆石上寫起,它凝聚了詩人的想象和觀察力,以自已特有的感知和頓悟揭示了“不畏浮雲遮望眼”的真善美的靈魂。

全詩不過10行,可是透過藝術感受的外殼讀者卻窺見到它高度理性化的內核,體會到強烈的感染和深思。作者只選擇兩個意象:鉆石和泥,以壹個璀璨晶瑩、另壹個蠻橫汙穢,構築起客觀世界中更復雜的質的世界,將詩凝固成了哲學,而這哲學中又包含著詩。它既有著詩的光潔度,而又有普遍性的具體感,概括了壹種深遠的暗示,詩寫得非常有力度。

4.形容誹謗的成語

搬弄是非 搬弄:挑拔。

把別人的話傳來傳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後亂加議論,引起糾紛。 出處:《莊子·盜跖》:“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壹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許多事非。” 捕風捉影 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

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出處:《漢書·郊祀誌》:“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如系風捕景,終不可得。”

《朱子全書》:“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風捉影,有甚長進?” 訛言謊語 訛言:謠言。造謠說謊話 出處: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三折:“俺孩兒也不曾訛言謊語,又不曾方頭不律。”

訛言惑眾 訛言:詐偽的話。用謠言欺騙迷惑群眾。

出處:《元史·世祖五》:“癸醜,初建東宮,甲寅,誅西京訛言惑眾者。” 惡意中傷 出自惡毒用心去誹謗誣陷傷害別人,中傷說壞話攻擊陷害別人。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飯。

指沒有確鑿的根據,未經思考分析的傳聞。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飛短流長 飛、流:散布;短、長:指是非、善惡。指散播謠言,中傷他人。

出處:唐·沈亞之《送韓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諛言順容積微之讒,以基所毀,四鄰之地,更效遞笑,飛流短長,天下聞矣。” 飛流短長 飛、流:散布;短、長:指是非、善惡。

指散播謠言,中傷他人。

5.描寫被冤枉的詩句

1、《離騷》先秦:屈原

原文: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譯文:怨就怨楚王這樣糊塗啊,他始終不體察別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豐姿,造謠誣蔑說我妖艷好淫。

2、《屈原列傳》兩漢:司馬遷

原文: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譯文: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其原因大概是從怨憤引起的。

3、《獄箴》唐代:張說

原文:

匹婦含怨,三年亢陽,匹夫結憤,六月飛霜。

譯文:這位婦人因為含怨而死,所以天下三年大旱,這位男子結憤而死,在六月天就下起雪來。

4、《秦吉了-哀冤民也》唐代:白居易

原文:

豈不見雞燕之冤苦。吾聞鳳凰百鳥主, 爾竟不為鳳凰之前致壹言,安用噪噪閑言語。

譯文:沒有看見雞和燕鳥喊冤,我聽說鳳凰是百鳥之主,妳卻不去向鳳凰致言,就不要在這噪噪閑言語。

5、《河套冤》清代:尤侗

原文:

將軍橫屍何足言,宰相駢首寧無冤?

君莫哭,君不見金牌召後風波獄。

譯文:將軍橫屍沙場說了什麽,宰相怎麽知道沒有冤。妳不要哭泣,妳不見金牌召後的壹場牢獄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