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適於三人朗誦的著名長篇詩歌

適於三人朗誦的著名長篇詩歌

1、勸學

《勸學》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作的壹篇論說文,是《荀子》壹書的首篇。文章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

全文可分四段,第壹段闡明學習的重要性,第二段講正確的學習態度,第三段講學習的內容,第四段講學習應當善始善終。全文說理深入,結構嚴謹,代表了先秦論說文成熟階段的水平。

2、琵琶行

《琵琶行》? 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壹。作於元和十壹年(816年)。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雕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3、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4、逍遙遊

《逍遙遊》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周的代表作,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壹書的代表。

此文主題是追求壹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文章先是通過大鵬與蜩、學鳩等小動物的對比,闡述了“小”與“大”的區別。

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裏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禦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

最後通過惠子與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辯,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逍遙”。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恣肆,字裏行間裏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

5、赤壁賦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壹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