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的作品評價
百度百科,網址: /view/592123.htm七哀詩 《七哀詩》,是壹種中國傳統詩歌體裁,起自漢末,以反映戰亂、瘟疫、死亡、離別、失意等為主要內容。《七哀詩》是民眾生活的寫照,與宮廷詩相對應,有鮮明的民間色彩。從漢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晉朝的張載,再到唐朝的杜甫,詩歌形式、內容、水平在壹步步擴大、充實、提高。雖然《七哀詩》在中國傳統詩歌隊伍裏,是弱小的群體,史來不被人重視,但是卻不能忽視她的存在,抹殺她的功績。《七哀詩》的成就,在於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細致入微的描寫、真實客觀的記錄。 《七哀詩》保存到現在的作品,現在可以見到的,以漢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詩》為最早,其中《西京亂無象》壹詩,最能代表漢魏風骨,堪稱典範之作。用舉重若輕之法,典型概括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讀來令人為之落淚。而晉朝張載的《七哀詩》亦名佳構,作品淒愴感人。《北芒何壘壘》壹詩末句“昔日萬乘君,今為丘中土”更讓人生無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別》,向為眾人熟知,在此就不再贅言。 《七哀詩》的產生,往往是伴隨著戰爭、兵燹,接著便是朝代的更替,或者朝廷的衰敗。《七哀詩》的形成、發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見證,其作用如同現在的攝像機、麥克風和新聞特寫。《七哀詩》既有文學性,又有新聞性,還有文獻性,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中國,詩歌往往兼有多種功能,而以《七哀詩》最有代表性。 到了後來,由於格律詩歌的興起,唐詩、宋詞、元曲等,相繼在中國古代詩歌歷史上風起雲湧,淹沒了古詩樂府,吞沒了柏梁體,席卷了駢文,也兼並了四言、六言詩歌。自然,作為詩歌王國裏的弱小群體《七哀詩》,亦遭到了滅頂之災。在後來的中國歷代詩歌選輯裏,就很少再看到有《七哀詩》的出現。因此,挖掘、釣沈、收集、整理、研究即將絕跡的稀有詩歌品種《七哀詩》,就更顯得迫切和必要。 在漢代王粲、晉朝張載的《七哀詩》,還是以五言詩為主要表現形式。王粲的《七哀詩》多用平韻,而張載的《七哀詩》則以仄韻為主。到了明末清初,王馬為的《七哀詩》,則是以七言詩為主要表現形式,在結句處外加襯詞。句數不等,或者對稱,或不對稱。在轉句加襯詞以外,還轉韻。前面多用平韻,到了轉句、結句,就換成了仄韻。與王馬為同樣是活動在明末清初李世錫的《哀沅》壹詩,則是三、四、五、六、七、九、十壹言不等,而以三言詩居多,其次是七言詩,再次則是四言詩、五言詩。在用韻方面,也是平仄互換交錯不壹。這充分顯示出《七哀詩》的表現形式活潑多樣,靈活多變。用這種形式來表現沈痛的戰爭、瘟疫固然可以,那麽用來表現其他方面的內容呢?不是也可以恣意汪洋麽? 七哀詩 其壹 西京亂無象, 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 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 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 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 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 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 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 喟然傷心肝。 其二 荊蠻非我鄉, 何為久滯淫。 方舟溯大江, 日暮愁我心。 山岡有余映, 巖阿增重陰。 狐貍馳赴穴, 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 猴猿臨岸吟。 迅風拂裳袂, 白露沾衣襟。 獨夜不能寐, 攝衣起撫琴。 絲桐感人情, 為我發悲音。 羈旅無終極, 憂思壯難任。 其三 邊城使心悲, 昔吾親更之。 冰雪截肌膚, 風飄無止期。 百裏不見人, 草木誰當遲。 登城望亭燧, 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 出門與家辭。 子弟多俘虜, 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 何為久留茲。 蓼蟲不知辛, 去來勿與諮。 這是曹植的壹首《七哀詩》,是寫思婦的,表達的是政治上的失意,有代表意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 借問嘆者誰?雲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