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其壹》: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釋義:年少時離鄉老年才歸家,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家鄉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壹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
2、唐代殷堯藩《同州端午》: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釋義:白發垂到了肩膀壹尺之長,我離家已經整整三十五個年頭(端午節)了。小孩子見了很高興又很驚訝,卻問哪個方向是故鄉?
3、清代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壹星如月看多時。
釋義:時間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戶的歡聲笑語從四面八方隱隱傳來。在石橋上昂首而立的人卻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著天空,卻把壹顆明星當作月亮觀看了多時。
4、唐代宋之問《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釋義: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壹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裏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5、清代蔣士銓《歲暮到家 / 歲末到家》: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釋義:愛子之心是沒有窮盡的,最高興的事莫過於遊子及時歸來。縫制寒衣的針腳密密麻麻地,家書裏的字跡墨痕猶如新的壹樣。看見兒子瘦了母親心疼,呼叫著我細問旅途的艱難。母親啊,兒子已經愧對您了,不會忍心訴說漂泊在外所受的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