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壹)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註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燭之武的人物形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解決辦法:
1.註意與已有知識聯系,初中已學過《曹劌論戰》,對《左傳》有了壹些了解,要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註《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並自己參看有關書籍。
2.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
學生朗讀預習?教師範讀(或聽錄音)?生朗讀梳理?師引導生朗讀賞析?生朗讀鞏固?師引導生朗讀背誦重點段落
第壹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註釋梳通文章。
教學過程
★壹、導入
1.導入
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夥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這個故事可謂是?壹夫敵百萬之師?的現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2.《左傳》其書
《左傳》是我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後為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為後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傳?意為註釋,《左傳》即是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註釋。《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3.史書體例
①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②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③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④斷代史:記錄某壹時期或某壹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⑤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壹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⑥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4.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兩點。其壹,鄭國曾兩次得罪過晉國,壹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於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系壹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5.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只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了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於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並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於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知識鏈接
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
投影顯示:介紹古代文化常識?姓名
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燭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資料:《鄭通誌氏族略》:?鄭人燭之武不得氏,以其居於燭地故,言燭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投影顯示:古代姓名的由來
1以祖先祖號或廟號為姓?唐堯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以國別地名為姓?國別:齊 魯 韓 趙 魏 秦 楚 宋 衛
地名:東郭 南宮 西門 歐陽
3以官職或職務為姓?官職:司馬 司徒 帥 尉
職務:巫樂 陶 屠 蔔 施 商
4以動植物為姓?牛 馬 龍 熊(可能是氏族圖騰) 楊柳
5以數字為姓?伍 陸 萬
6少數民族的姓?金 翦 薩 慕容
參考資料:
姓氏由來中國是壹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占絕大多數。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壹種符號。在今天的社會裏,它沒有什麽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壹個重要內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樣產生、發展的?這是壹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中國第壹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壹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的壹個標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壹,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
現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壹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壹宗,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壹、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誌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采邑。卿、大夫的後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四、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七、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八、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九、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淩的人,後代以淩為姓,還有蔔、陶、匠等姓。十、以謚號為姓。十壹、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十二、爵位稱號及爵系為氏。有皇、王、公、侯、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十三、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範圍之內。
6.相關資料(在課文賞析中涉及到時給學生做補充)
(1)秦立晉君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即秦穆公,?晉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2)惠公背約
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壹事。秦晉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了裂痕。
(3)重耳過鄭
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於晉?壹事。
(4)鄭楚結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壹。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於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之?貳?。
《燭之武退秦師》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余波。
★二、課文學習
1.師範讀課文(或放錄音)。
2.生自由誦讀課文。(註意字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字音、停頓。)
4.生結合課文註釋初步梳理課文。(邊輕聲朗讀,邊梳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賞析課文。(前2段)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壹、整體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
每組選代表發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課文賞析
第1段
第壹段講解:兩軍布陣?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要點:作者交代兩軍布陣的目的,為下文做鋪墊。同時也為描寫人物埋下伏筆,正是有了這樣的排兵布陣,說明秦、晉之間還是有壹些不信任。才給燭之武說秦伯提供了機會,此處重點給學生點明佚之狐、燭之武兩人的觀察力。從而引出燭之武的形象之壹?洞察全局,深入了解,精心準備?。此處順便可給學生講講燭之武在這之前在鄭國的職務,管馬官員。
(1)生齊讀第1段。
(2)師示範串講梳理第1段。(為後文的接龍串講做示範)
(3)留時間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字詞上得到落實)
(4)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為後文學生的.討論歸納做示範)
貳:從屬二主; 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紮;
以其無禮於晉: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為?以其於晉無禮?。
(5)師引導學生串析本段:
?晉候、秦伯圍鄭?闡明形勢:兵臨城下,形勢嚴峻。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闡明原因: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闡述兩軍駐紮位置:兩軍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為燭說秦埋下伏筆。
(6)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第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