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讀唐詩 學寫詩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賞析

讀唐詩 學寫詩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

其三

杜甫(唐)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註釋: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紫臺:漢宮。

連:通、到。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省識:舊識。省:曾經。

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譯文:

群山萬壑奔赴荊門而去,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

離別漢宮直通向塞外沙漠,只留壹座孤墳對著黃昏。

只依畫圖哪裏能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當是昭君的魂魄歸來。

千載流傳的琵琶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的悲憤。

賞析:

? 組詩作於大歷元年(766)夔州。意在抒懷。這是五首中的第三首,詠懷的是遠嫁和親的王昭君。

? 首聯:“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此聯極有氣勢,“群山萬壑”赴荊門而來,只為壹人,仿佛去赴壹場盛宴。詩人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了群山靈氣,萬壑也似乎鮮活起來,“赴”字極具神韻,極為生動而形象。同時也從側面說明了荊門壹帶層巒疊嶂,山勢險峻。下半句筆鋒壹轉,語氣歸於平淡,只是寫王昭君先前所住的村莊還在,不覺讓人感嘆物是人非。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於昭君的無限同情。

? 頷聯:“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此聯寥寥數字,道出王昭君的壹生,又極符合史實,可見詩人煉字之功,“壹”“連””獨“”向“幾字,將昭君遠嫁時的不舍卻又無可奈何,別無選擇的絕望,刻畫得淋漓盡致。”青冢向黃昏“更是寂寞悲涼,大漠茫茫,思念茫茫無絕期。

? 頸聯:“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詩人直指漢元帝的無能、荒淫、昏庸,畢竟和親對於朝廷來說並不是壹件體面的事情,王維曾有詩雲:“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漢元帝只是通過壹張圖畫去斷定昭君的容貌,如此草率,而造成了昭君壹生的悲劇。寂靜的月夜,傳來清脆的環佩聲,應是昭君的魂魄歸來吧。昭君生前不能如願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國,死後魂魄也要伴夜月而歸,詩裏飽含著詩人深深的悼念。

? 尾聯:“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千年以來,從悠悠的琵琶聲裏,人們仿佛還能聽到昭君無窮的怨恨。詩人詠懷昭君,為昭君而悲,實則為自己而悲,昭君擁有落雁之美,卻不為人識,自身空有報國之誌,滿腹才華不能為君所用,與昭君壹樣抱恨終身。

參考書目:《杜甫集》杜甫著 張忠綱解讀 袁行霈 主編

參考網站: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