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點也不。其實人在正常說話中,有意無意地都會遵守平仄。壹句話說出來,朗朗上口,清爽不拖泥帶水,不讓人產生歧義,必然是平仄規整的。所以在長年累月的淘汰中,我們平時使用的成語,以及各種歇後語,順口溜,兒歌,快板唱詞,都是平仄有致的。因為不合平仄的,說得幾遍不順口,就被大家拋棄了啊。
唐宋詩人在前人詩歌的基礎上整理出來平仄規律,用於壹種全新詩體格律詩,也就是近體詩的創作,是為了幫助後學者通過學習平仄快速達到詩歌通順,上口即誦的效果。綜合排除了壹些容易發生誤讀的錯誤,比如“三平尾”,“孤平”之類的。我們在學會使用平仄後就會自動避開這些錯誤。這是壹種省事的工具,並不是什麽攔路虎。只要是中國人,有壹定的古文基礎,都可以學會的。
至於押韻,分為唐人的“平水韻”,和今人的“中華新韻”,咱們現在學寫詩是基於普通話的,押“中華新韻”更通俗易懂,畢竟都學過漢語拼音,同韻母壓起來實在是太簡單了。有些好古的人推崇“平水韻”為正宗,壹定要按古韻來,這是個人追求。各取所好吧。文學創作,沒有定數也並不互相排斥。就好像古詩和現代詩,都並存發展得挺好。
我們以五絕來詳細講解壹下如何掌握平仄規律。因為五絕字數少,看得更清楚。格律詩的基本格律只有四種,“仄起不押韻”,“仄起押韻”,“平起不押韻”,“仄起不押韻”。然後格律詩體分為七絕,七律,五絕,五律,四乘四的組合,大家可以自行推演,我們重點講壹種。學會推演平仄關系是最重要的,可以根據四種基本格式推出所以格式,並不需要死記硬背。
我們舉個例子說明。
我們要學平仄,讀詩先看首句。記住壹點所謂“平起”,“仄起”是以首句的第二個字為準。首字壹般可平可仄,對格律沒有影響。“圓魄上寒空”,“魄”,四聲,所以這首詩是仄起。然後看首句是否押韻?格律詩的韻腳壹般是平音,而且“空”,“同”,“風”都屬於平水韻中的“壹東”韻腳。顯然這首詩是“仄起押韻”的起勢。那麽我們就可以依照格律詩的平仄規律來推出整首詩的平仄。
格律詩的平仄推導規律是什麽?兩個字,“對”,“粘”。“對”就是壹二句的平仄完全相反,三四句的平仄完全相反。“粘”就是二三句的平仄相似。其實就是音調相反和相似。
首句仄起押韻:“圓魄上寒空”——“仄仄仄平平”。根據“對”的原則,第二句該如何?“平平平仄仄”?但是偶數句必須要押韻,所以只能收平,改成“平平仄仄平”。第二句的平仄就出來了。
再根據“粘”的原則,第三句的發音要和第二句相似,但是第三句話沒說完,壹般仄音收,所以只能是“平平平仄仄”,再根據“對”的原則,直接推出第四句的平仄關系:“仄仄仄平平”。得出整首詩的平仄,大家對應看壹下:
不但合律,還實現了音韻上的起承轉合,回到了首句的發音,完美聯結。
七絕就是在五絕前面加上連個字,平仄關系也壹樣。律詩呢,則是多四句而已,壹樣的可以使用這種規則推導,回答篇幅不宜太長,就不壹壹講了。
要註意的是我們這是選了壹首特別合規的五絕來分析,所以才這麽完美,這壹推導規則是通用規則,不排除有異同。但是如果差別太大的話,就不是五絕了,會劃入不守格律的古風。
實際上大家如果自己寫詩的話,首先是意境構築,確定好首句,或者說想好了整首詩,再根據平仄關系校驗壹下,完美合律固然好,偶有不和,只要意境在,不是大問題。
畢竟古人早就說過“不以詞害意”。
當然能在格律中揮灑自如,才是真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