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善於總結的成語詩句

形容善於總結的成語詩句

1. 關於善於總結的詩句

關於善於總結的詩句 1. 形容“善於總結”的成語有什麽

壹、溫故知新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壹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二、集思廣益

釋義:集中大家的意見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

譯文:管理國家政權的人,要集合眾人的思想,多多聽取好的意見。

三、壹言窮理

釋義:壹言:壹個字。用壹個字就把事物的性狀全表現出來。比喻以精煉的文字概括復雜的情狀。也比喻論證精辟。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皎日嘒星,壹言窮理。”

譯文:明亮的太陽和彗星,都可以用精煉的文字概括復雜的情狀。

四、稽古振今

釋義:指考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

出處: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壹奮。”

譯文:查古事作為借鑒,以振興現代,必會使士氣振奮。

五、融會貫通

釋義:把多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理解。

出處:《朱子全書·學三》:“舉壹而三反,聞壹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譯文:從壹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聽到壹點就能理解很多,這是學者刻苦用心,窮究事物之理,然後融合多方面的知識道理以得到全面透徹的領悟,才會達到這樣的結果。

2. 形容“善於總結經驗”的成語有什麽

舉壹反三、融會貫通、觸類旁通 、知壹萬畢、貫穿融會

壹、舉壹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壹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壹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二、融會貫通 [ róng huì guàn tōng ]

解釋:融會:融合領會;貫通:貫穿前後。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出自:宋 朱熹《朱子全書·學三》:“舉壹而三反,聞壹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譯文:舉壹而三次,聽說壹而知十,於是學者用功之深,窮理的成熟,然後能融會貫通,才落到這壹步。

三、觸類旁通 [ chù lèi páng tōng ]

解釋:觸類:接觸某壹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貫通。掌握了某壹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

出自:西周 周文王《周易·系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譯文:再引申其義,掌握了某壹事物的知識或規律,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天下所能之事皆也就沒有什麽的了。

四、知壹萬畢 [ zhī yī wàn bì ]

解釋:指理解本質,萬事盡通。

出自:戰國 莊子《莊子·天地》:“通於壹而萬事畢。”

譯文:重點在於理解了事情的本質,其他的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五、貫穿融會 [ guàn chuān róng huì ]

解釋: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同“貫通融會”。

出自:清·戴名世《方舟傳》;“年十四五,盡通六經諸史及百家之書,貫穿融會。”

譯文:已經到了十四五歲的年紀,全部通曉六經、諸史及百家之書,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3. 關於學習反思的詩句

關於學習的名言 學無止境。

—— 荀子2.學者先要會疑。——程頤3.學然後知不足。

—— 禮記4.活到老學到老。—— 諺語5.學習永遠不晚。

—— 高爾基6.重復是學習之母。 —— 狄慈根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孔子8.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9.單學知識仍然是蠢人。

—— 歌德10.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唐甄11.師以質疑,友以析疑。

—— 李惺12.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董仲舒13.學問難窮,幫親師取友。

—— 湯斌14.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孔子15.問學必有師,講習必有友。—— 陸佃16.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 袁牧17.背得爛熟還不等於掌握知識。—— 蒙田18.愛學出勤奮,勤奮出天才。

—— 郭沫若19.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20.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

—— 李嘉圖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22.勤學和知識是壹對最美的情人。

—— 佚名2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 佚名2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 《增廣賢文》25.刀要磨才鋒利,人要學才聰明。—— 越南諺語26.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 弗萊格27.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之而學易成。—— 魏源28.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 弗萊格29.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張載3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 顏真卿31.學者觀書,每見每知新意則學進矣。 —— 張載32.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

—— 弗萊格33.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34.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 烏申斯基35.不向前不知道路遠,不學習不明白真理。—— 諺語36.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鬥中取得勇敢。

—— 佚名37.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造。—— 吳晗38.惜時、專心、苦讀是做學問的壹個好方法。

—— 蔡尚思39.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周恩來40.作者不壹定能寫到老,但是他壹定應該學到老。

—— 佚名41.遊手好閑的學習並不比學習遊手好閑好。 —— 約·貝勒斯42.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 加菲勞43.有教養的頭腦的第壹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 —— 普列漢諾夫44.要想壹下子全知道,就意味著什麽也不會知道。

—— 巴甫洛夫45.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壹下子不要學很多東西。—— 洛克 46.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誇,老來窘隘而已。

—— 鄭板橋47.我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由自學中得來的。—— 達爾文48.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佚名49.發明千千萬,起點是壹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

—— 陶行知50.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孫中山51.多詐的人藐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

—— 培根52.無所不能的人實在壹無所能,無所不專的專家實在是壹無所專。—— 鄒韜奮53.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 佚 名54.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 阿蔔·日·法拉茲55.學貴精不貴博。

……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壹件卻到地也。 —— 戴震56.人天天都學到壹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

—— B.V57.當妳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麽東西時,妳就不要去睡覺。 —— 利希頓堡58.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 笛卡兒59.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 培 根60.應當隨時學習,學習壹切;應該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壹切。

—— 高爾基61.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誌而好學,如炳燭之光。—— 劉向62.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

—— 培 根63.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綴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 陶淵明64.學習這件事不在於有沒有人教妳,最重要的是在於妳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 法布爾65.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

他們的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 貝弗裏奇 66.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 陶行知67.舉壹而反三,聞壹而知十,及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 朱熹68.做學問的功夫,是細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飯壹樣,要嚼得爛,方好消化,才會對人體有益。—— 陶鑄 69.知識不是某種完備無缺、純凈無瑕、僵化不變的東西。

它永遠在創新,永遠在前進。—— 普良尼施尼柯夫70.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

—— 托爾斯泰71.攀登科學文化的高峰,就要沖破不利條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條件,並去創造新的條件。—— 高士其72.學習外語並不難,學習外語就像交朋友壹樣,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見面,朋友之間就親密無間了。

—— 高士其73.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 。

4. 關於用心的句子

1、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2、少了擾心的雜念和私欲,也就沒有了樁樁顧慮和種種考慮,沒有了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

3、簡單做人,其實是壹件很開心很自然的事情。於生活,於人生,便會少卻種種的紛擾和糾纏,隨之得到就是種種的輕松和愉快。

4、氣不和時少說話,有言必失;心不順時莫做事,做事必敗。

5、做事要專,做人要寬。做事可以兼職,做人只能專職。清白做人,用心做事,不求完美人,只求完美事!

6、對待父母要用心孝敬,對待師長要用心尊敬,對待自己要用心自律,對待他人要用心關愛。做事要腳踏實地,做人要誠實守信!

7、用心做事、真誠為人、心懷善意、馨享陽光。

8、做事的三種境界:第壹層是用手做事,第二層 是用腦做事,第三層 是用心做事。

9、少說點話,多看點書,細心聆聽,善於發現,用心做事,做好自己,不說無用的話,說話要講重點,最後,每天總結自己,不忘反省才能壹點點做的更好。

10、我的人生我做主,當我們做事的時候,不是在用腦子去想,而是在用心去感覺。我們永遠不能因為他人的行為而去影響自己的生命之樹。

用心,是分析、判斷和感悟的結合。比如,用心聽,就是要用耳朵之外,加以分析、判斷,並感悟到說話人的真實意圖,聽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用心。首先是專壹,專心。

準確地說,用心有三個基本要點:洞察入微的觀察力、及時精確的判斷力、全心全意的執行力。觀察細致了,才會動腦筋去分析,而分析細致了,然後才會作出及時有效的、精確無誤的判斷。而且,也只有判斷得到認可了,才會產生迫切感,才會真正盡心去執行。

執行是用心的最終的、決定性的、最重要的環節。觀察再精明,判斷再準確,沒有執行,那還是不夠用心,壹切等於零。而且,執行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決心,更需要應對挫折的信心和智慧,絕不能稍有不順就自暴自棄,半途而廢,功虧壹簣。讀書用心,做事用心,做人也要用心。用心看,用心聽,用心做,都需要清楚明了。壹旦做起來,就專心、靜心去做。專心與靜心與用心並無矛盾。用心,也是全力以赴,心無旁騖的。

5. 關於哲理的詩詞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鑒賞: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

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

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壹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1] [編輯本段]詩歌原文及註釋 《春日》 朱熹 勝日①尋芳②泗水③濱,無邊光景壹時新。 等閑④識得東風面⑤,萬紫千紅總是春。

[詞語註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日子。 2. 尋芳:遊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今山東省泗水縣。 4. 等閑:平常、輕易。

“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面:以“東風”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古詩註釋] 良辰探尋美景在泗水之濱,無限的風光景物煥然壹新。輕易便能識得東風的妖面,滿眼的萬紫千紅都是芳春。

[編輯本段]詩歌翻譯 譯文 我選擇了壹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邊,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壹時間都換了新顏。隨便什麽地方都可以看出東風的面貌,東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編輯本段]詩歌評析 [評析] 人們壹般都認為這是壹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

“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

次句“無邊光景壹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

“壹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壹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壹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

“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麽能“等閑識得東風面”。

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壹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

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

“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

這其實是壹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小池 宋 楊萬裏 泉眼① 無聲惜② 細流 , 樹陰照水愛晴柔③ 。

小荷④ 才露尖尖角⑤ , 早有蜻蜓立上頭。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愛惜。 ③晴柔:晴天裏柔和的風光。

④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花。 ⑤尖尖角: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花的尖端 [編輯本段]今譯 小池 泉水的出口很愛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 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

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編輯本段]誦讀 ①內容淺析:詩人用清新活潑的語言,形象地描繪了初夏小荷花池寧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由衷熱愛之情。

②寫作特點:將蜻蜓擬人化,增添了詩的情趣。 ③朗誦指導: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詞。

其中“惜”、“愛”、“尖尖”在讀的時候應拉長壹點聲,體現出那種意境來; 最後“立上頭”應壹個字壹個字地讀,使聽者回味無窮。 [編輯本段]簡析 此詩是壹首清新的小品。

壹切都是那樣的細,那樣的柔,那樣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詩,句句如畫,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風光,自然樸實,又真切感人。

這首詩描寫壹個泉眼、壹道細流、壹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壹只小小的蜻蜓,構成壹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 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

6. 關於思想方法的詩句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禮記?大學》儒家主張的治國,齊家,是有密切關系的兩件事,壹個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沒有這回事。 懷子三月,出居別宮。

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婦女懷胎三月,出居別的地方,眼不看邪惡的東西,耳不聽胡亂的東西,說話、飲食用禮義來節制。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專利:集中,散逸:分散。這是顏之推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北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要教導媳婦最好在初入門,要教好兒子最好在孩提時。

天下之本在家。 漢?荀悅《申鑒?政體》天下的根基在於家庭。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唐?韓愈《師說》如果愛護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選擇老師來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清?梁啟超《論幼學》人生百年,建樹立足在於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於孩提。 宋?林逋《省心錄》孩提:幼兒。

善於教育兒女的人,必須從小做起。 強國之基在養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淩駕於人上。

清?林紓《閩中新樂府》養蒙:教育、啟蒙。 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

《大戴禮記?保傅》年輕時養成的習性如天然生成的壹樣,壹旦成為習慣就不易改變了。這裏指出抓年輕時的教育對於後來的成長極為重要。

人材之成,自兒童起。 清?陳宏謀《養正遺規>序》起:開始 居身務其儉樸,教子要有義方.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居身:對自身生活行為的操守。

義方:道義和思想行為的壹定標準。 愛子教之以義方。

《左傳?隱公三年》慈愛子女,要教育他們行事應遵守的規矩法度。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猶:仍然。意指疼愛兒女但不能忽視教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國策?趙策》父母愛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長遠的打算。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資治通鑒》道:道義,正道。

適:正是。不從道義上愛護壹個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荀子?大略》君子對於自己的子女,喜愛他們而不表現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優以辭色,用道理誘導他們而不強制壓服。

賢人智士之於子孫也,厲之以誌,弗厲以詐;勸之以正,弗勸以詐;示之以儉,弗示以奢;貽之以言,弗貽以財。 漢?王符《潛夫論?遏利》賢明的人和有識之士教育子孫,總是勉勵他們立誌,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語;勸導他們正直,而不是從事奸詐;示範他們儉約,而不是示範以奢侈;贈送他們以訓誡,而不是贈送以財產。

童蒙無先入之雜,以正導之而無不順受棗故養正當於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無知。

童蒙,指兒童無知的時期。 今教童子棗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意誌,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

明?王守仁《訓蒙大意》諷:勸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訓蒙大意》不能已:不會停止。 教子工夫,第壹在齊家,第二在擇師。

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齊: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傅賢者,異日多賢;寬者,多至不肖。

清?張履祥《訓子語》童稚:年幼時期。異日:日後。

至樂無如讀書,至安無如教子。 《史曲?願體集》至:最。

愛之必以其道。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愛惜子女必須講究方法。

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成:成才。

要想成就功業,必須家裏有好的父兄,外有嚴格的師友。 教子須是以身率先。

明?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教導兒子必須自己帶頭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張履祥《願學記》人們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從我做起,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求諸已,未可全責子弟也。 清?張履祥《備忘壹》率從:服從。

反求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